窗光.餘韻

note_017

自有婚禮攝影以來,窗光在婚禮中總具有一種類似伽瑪射線的神秘力量,拍起來特別漂亮,讓婚攝跟新娘都會不由自主的走到窗邊拍照,而且除了順著窗光可以得到色彩細節都很好的照片以外,現在新的高階機身在態範圍十分強大,透過後製甚至逆光都有可能將細節與色彩做最大的還原,從逆光變成逆天!!(港漫式吼叫)

月初處理一些婚禮窗邊照片的同時,手上也正在趕文學雜誌一月新刊人物白先勇老師的照片,老師提到他一直致力推行逐漸失傳的文化遺產“崑曲“,在處理這兩組照片時我特別有感覺,因為很自然的聯想到《乘著光影旅行的故事》有一段跟戲劇有關的文字:

“…..早年平劇演出時,燈是從下面打上來,暗暗的,甚至根本就是光不夠,所以現場的亮度,就是暈暈的,就中間這一塊亮,因為以前平劇基本上是聽的而非看的,是朦朦朧朧的在聽,並不是在看戲……“-《乘著光影旅行的故事》P.16

處理這些婚禮裡的窗光的同時,我覺得道理是相通的,有很多畫面是請新娘背對著窗戶,讓光線是整個從後面透進來,甚至是完全背面逆光,正面在暗部用大光圈對焦和測光的精度有限,但又不想拍成剪影或處理成黑白,因為我覺得窗光這種伽瑪射線(誤)的特別之處,在於那光線是透過玻璃減弱了一些強度才穿透白紗,在日照的角度對的時候會讓彩色帶有一種朦朧感,若處理成黑白的階調或剪影那個味道就少了,所以在處理時就特別花時間,用了許多圖層去堆疊。

但這花的時間不是為了讓影像變清晰、變明亮,或者把色彩還原甚至把背景的暗部細節變得更清楚,相反的大部份的圖層是針對那些朦朧的地方去處理,把色彩埋到那些朦朧的層之下,儘可能讓餘下的色彩像光一樣是一點點的透出來,雖然背離了精準的層面,但拍照也是過日子的一部份,拍的時間久了、年紀大了、血壓高了、腰圍粗了…漸漸會覺得有些東西雖然不是那麼精準,但其實也沒有什麼關係。(比如我現在就覺得80公斤和100公斤也沒差那麼多就是了。)

就像聽戲一樣
那些朦朧的畫面沒有保留細節,但保留了感覺

餘韻

前往facebook原文與回應
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lucien.lai/media_set?set=a.713248028688043.1073741900.100000085562825&type=3